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一個人的朝聖
生命是一場旅途,我們要學會原諒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的書名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帶著小憂鬱、小文藝的青少年雞湯文學,或者是與西藏、佛教等等宗教信仰有關的書
作者蕾秋.喬伊斯是有二十年資歷的資深廣播劇本劇作家,《一個人的朝聖》雖然只是她的首部小說,但是在二十多年劇本創作的洗鍊下,本書格外地具有畫面感。
本書主角退休老人哈洛收到一封信,讓他決定開始一次荒謬的旅程,這封信的寄信人是昆妮,是位哈洛二十年沒見的老同事向哈洛道別,說她患了癌症住在安寧療養院。哈洛寫了一封信本來只打算到郵局投遞,結果碰上郵務車剛走,便想找下一個郵筒,於是便因緣際會地踏上旅程,哈洛打算走路去探望昆妮,他相信只要自己繼續走不要停,他的老朋友昆妮就會為了等他的回信與來訪而一直活下去!
於是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沒手機沒地圖、沒有計畫,臨時起意決定從英國最西南的康瓦耳一直走到最東北的蘇格蘭,超過五百公里的路程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為他歡呼打氣,也有人對他的行徑嗤之以鼻。
其實《一個人的朝聖》講述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的不接地氣,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哈羅德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老人,在哈羅德的一生中,他的安身立命之道便是成為一個「透明人」。
哈羅德從小就是人群外圍的旁觀者,努力與環境融為一體,不願被別人關注。成人後,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份工作幹了45年,沒有跳槽也沒有升遷。等到哈羅德退休時,連告別會都沒有開。當然,公司也沒有幾個人真正和他熟識的。
對於哈羅德來說,自己的一生可能就這樣無風無浪的過去了,直到他收到了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他的前同事奎妮身患重病,可能時日無多了,哈羅德和奎妮也算不上是至交好友,甚至奎妮對於他來說,是生命中少有的意外,是夢魘。
原來,哈羅德曾經打破了惡魔老闆媽媽留下的遺物,但奎妮幫他背了黑鍋,哈羅德當時就站在人群之中,他眼睜睜看著奎妮被開除,但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承認。
對於奎妮來說,他不是什麼值得交往的朋友,哈羅德猛然發現,自己其實從來沒有真正的扮演好任何一個角色。他不是一位好父親,他的兒子因他而自殺。他不是一位好丈夫,他和妻子的日子冷漠又疏離,他開始問自己,「我到底是誰?」到了65歲,一輩子以「透明」為己任的哈羅德,突然想要找到「自我」。這個時候追求自我,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何況哈羅德的身體並不好,年輕人那套「追求自我」的挑戰,對於他來說實在是不夠現實。但是哈羅德的一生,就是因為太現實,才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哈羅德想要瘋狂一次,想要像年輕人那般不計後果,就只衝動的聽從內心的指引。
於是哈羅德決定徒步穿越英格蘭,他堅信,只要他一路走過去,上蒼就能感受到他的信念,奎妮的病就可以痊癒。
在這場為了拯救奎妮展開的「朝聖之旅」哈羅德遇見各式各樣的人,哈羅德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與執念,只是他們都藏在自己的心中,佯裝一個「體面人」。
脾氣不太好的小姐,其實一直在等待她可能永遠也不會回家的男友。
光鮮亮麗的明星,只有在喝醉之後才能做回自己。
擁有金錢與地位的銀髮紳士,甚至不知道如何才能送自己欣賞的年輕人一雙新鞋。哈羅德「站在一個過客的位置,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一切也都是對他開放的。人們會暢所欲言,他可以盡情傾聽,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東西。他曾經忽略了那麼多的東西,他欠奎妮和過去的那一點點慷慨。」
何謂「朝聖」?
它不是一種艱難的形式,不是一條遙遠的路途,而是我們對於「自我」的追問,是自我原諒的過程,你原諒了自己,原諒了命運的叵測,你就得到了解脫。
信念可能無法改變任何事,它僅可以讓你活得好受一點,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在《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中的評論區中,比較靠前的一條差評便是對「信念」的不屑,很多人認為一件看上去不可能有結果的事只是「自己感動自己的」簡直傻透了。
哈羅德在旅途中遇到一位醫生,醫生告訴哈羅德癌症是如何在病人身體里瘋狂擴散的,所以哈羅德其實知道自己的徒步對於奎妮的癌症沒有一點幫助,但是一個人87天627英里,走到鞋穿腳爛沒有一步懈怠。
大熱電影《流浪地球》中,AI機器人moss說「要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他永遠也無法再做些什麼去彌補,也無法親自到奎妮面前,得到她的原諒,哈羅德憑藉一場「傻透了」的徒步之旅,終於完成了一件屬於「哈羅德」自己的心願.
不當一個透明人和這個世界產生聯繫,感受自己的存在,也反思曾經對妻子與兒子的疏離。我們這個時代不缺少對信念的追捧,而是缺少對信念的認同。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信念是不可戰勝的力量,導致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上蒼一定會給我回報,我們以為付出的信念與想要的結果,可以是等價交換的,現實不是童話,沒有一個好心的編劇給你一生的故事送上一個大團圓結局。
有時候信念不會改變任何事情,而那些依靠信念起死回生、力挽狂瀾的案例,都得是能上微博的新鮮事。信念不是某種超自然力量,不會改變客觀存在。它唯一的價值就是,讓你在認清生活向來如此殘酷之後,依舊相信世間的美好。
有些人的旅途,確實是用來感動自己的,但這絕對不是傻事,因為比起感動整個世界,其實感動自己要聰明的多。
哈洛之旅可說是「荒謬的追尋過程孤獨痛苦地面對過往,釋放心魔得到救贖」,年輕或欠缺人生歷練的讀者由於尚未歷練人生的多樣面貌,未曾對已身的困頓現實有所領悟,往往不曉得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與時間的重要性,一個人到了中老年還能短暫逃離現實是件多麼令人嚮往的事情。
在旅程中其他人也同時獲得救贖,如老同事昆妮、妻子莫琳、那個鼓勵他的加油站女孩、中途參加哈洛旅程的人們、偶遇的來自東歐的移民,他們都或多或少得到人生的救贖,或許還有我這個書呆吧!
世界就在腳下,無論我們是否上路,它都在那裡不會寂寞也不會感動,要讓這世界感動我們,讓我們自己覺得這一生不枉此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