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的分期





(圖為: 貝多芬故居)


德國作曲家路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 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史上達到了巔峰, 不但體現出他個人風格的演變歷程, 同時也顯示了整個鋼琴音樂領域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轉變的過程.


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为鋼琴音樂中的 “新約全書”,是全人類寶貴文化财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的分期 :

早期為古典傳统時期(約1792-1800)贝多芬在這個時期共創作了11首鋼琴奏鳴曲, 此時的作品带有古典主義風格的痕跡.


中期為創新探索時期(1801-1815)這階段貝多芬共創作了16首鋼琴奏鳴曲, 曲中的旋律充滿激情,情感和內容極为豐富, 創作力加深,在技法上和藝術上大膽創新.
晚期為內省理性時期(1816-1822)最後5首鋼琴奏鳴曲,獨有的特殊風格, 曲式結構復雜龐大, 演奏技巧艱深, 到達爐火純青的創作境界.


二、套曲結構 

(一)對樂章安排的突破

古典傳統的鋼琴奏鳴曲大多以最為常見的三個樂章或四個樂章的對比性曲式結構為主, 貝多芬早期創作的11首鋼琴奏鳴曲遵循了這一原则:


第一樂章通常為快板;
第二樂章以柔板為多見;
第三樂章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
第四樂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 情绪最高的樂章.


在贝多芬中晚期創作的作品中, 打破了傳統古典奏鳴曲中 “快—慢—快” 的樂章排列顺序,  # c小調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鳴曲式的快板;第二樂章以一種活潑詼諧的小步舞曲速度進行;第三樂章為激动的急板.

此外貝多芬突破了奏鳴套曲的結構, 不墨守樂章的篇章數目.


奏鳴曲套曲樂章由三、四個樂章減少到兩個樂章構成, 如: 第19、20、22、24、27以及第32首作品均由兩個樂章構成.


(二)對創作重點的轉移


自海頓以來,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奏鳴曲都是把重點放在第一樂章, 貝多芬創作的早期階段, 許多作品沿襲了这一古典模式, 第一樂章的結構均明顯大於末樂章結構,


貝多芬中晚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中,許多作品打破了第一樂章為重點的规則,將創作的重點转向樂曲的末樂章。如《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末樂章比首樂章長了足有239個小節.


三、曲式結構


(一)曲式結構的靈活安排 ,

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嚴格而简潔地遵循了古典原則:
第一樂章均采用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曲式一般多用復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
第三樂章曲式多用復三部曲式;
第四樂章採用回旋曲式最多,

貝多芬在中期後, 奏鳴曲式的運用非常多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两個方面:


第一,打破了第一樂章必用奏鳴曲式的常規。
例如《bA大調第十二奏鸣曲》是從變奏曲結構開始的,而完全沒有奏鳴曲式的快板;《# c小調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樂章采用的是單三部曲式結構.


第二,將" 進行曲"引入了奏鳴曲
例如《bA大調第十二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極富魅力的《葬礼進行曲》無論是在思想上, 藝術上都是一個大嘗試.


(二)奏鳴曲各部分的容量擴大 ,
以往作曲家引子篇幅很小, 動機發展也不復杂, 但是貝多芬在《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中,將引子提高到一個重要的位置, 為呈示部積蓄了力量.


海頓、莫扎特以及貝多芬前期作品的尾聲都較為簡單, 隨著自我風格的逐渐成熟, 貝多芬將尾聲大大擴展, 在發展手法及情緒上幾乎相當於第二展開部.


例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鋼琴奏鸣曲》第一樂章中尾聲長達53個小節, 具有極強的動力性和緊張度, 形成全曲 經典之處.

貝多芬崇高的思想, 宏大的氣魄, 深刻的哲思, 和不凡的技巧,  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浪 漫主義的音樂家,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記錄了他三十多年的思想歷程和創作生涯, 既有鲜明的民族特點, 有強烈的時代感, 他的作品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古典時期的作曲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