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吉本芭娜娜《廚房》























自一九八八年《廚房》首度出版後,吉本芭娜娜一夕奠定日本當代暢銷作家的地位,並旋風式風靡國際文壇。書中面對死亡倏忽降臨、骨肉至親瞬變亡故而遺世孤獨的少女,如何走出生命中「再也沒有」的沉重與晦暗,坦然無懼地面對死亡?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大概就是廚房。」《廚房》於我而言就像滾石樂團,演奏千百遍也不厭倦,是重要的作品。

《廚房》一書,簡單中見真知的人生智慧,在的文字裡,儘管淚流不止,卻不忘生命就該大口大口吃下去的力量,儘管沒有血緣關係,卻能早早跨越性別與家的藩籬,芭娜娜筆下盡是愛與療癒.

三十年來這部經典名作在被需要的讀者間傳遞,儘管隨著年歲增長,只會遭遇更多低潮,痛苦會一次一次捲土重來,心愛的人不可能永遠相伴,世間女子的弱勢一再被忽視,但芭娜娜深切祈求不被擊倒,不認輸放棄,「生命就是一段療傷的過程。」

紀念所有曾經懷抱有如書中的夢中廚房,費盡力氣揮汗如雨走出悲傷的歳月,少女時代的芭娜娜一直常伴在我左右.

相較於文學的表現謹慎,來回琢磨到神經質的地步,作家們動筆寫雜文時砲火猛烈,用字看似隨性卻精準,不拘泥辭藻華麗意境深遠,率性句點,或換行沒必要矯飾,完全沒在介意格局工整與否。

有人批評這類雜文是小說作家的墮落,但我覺得不工整,不拘謹,收尾無邏輯,才是雜文最高特色境界,雜亂無章是珍味所在。

村上春樹的某篇文章:「小說家偶爾寫一些隨筆雜文,就好像知名啤酒會社也要為不喝酒的消費者生產烏龍茶一樣……」出自哪本書、哪篇文章,已經想不起來了,但閱讀的瞬間拍案叫絕..

吉本芭娜娜則是在《這樣那樣生活的訣竅》一書中,寫到她對文學小說的一些想法,生活的訣竅「一直以為,我只像是一條連通上天,為了寫小說而存在的管子,對於隨筆並不拿手。我相信,自己的隨筆就像是小說的攻略本,不需要的人就不需要。否則就沒有辦法這樣不負責任地寫下去。」

芭娜娜小姐很謙虛,她的隨筆有日常況味,她所形容的那種「不負責任地寫下去」收集成冊的隨筆,意外展現了文字與人生坦率契合.

2012年,吉本芭娜娜經歷了雙親與摯友離世的深刻大事,她在「後記」提到,那可能是人生中最不順的一年,「我從失去親人和朋友的傷痛中慢慢站起來的模樣,雖然未經加工,不似小說那般成熟,相對地卻多了一分生動真實。但願能起墳塚一般的作用,讓有同樣遭遇的人能繼續往前走。」

從《廚房》開始閱讀吉本芭娜娜的小說以來,對故事後方的作者形象有很多投射與想像,書寫者很容易把自身經歷、想法與真實人生相遇的他者偷渡到故事裡,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文體很奇特,她的小說少有社會寫實的成分,卻有抽離的用意。

「寫小說讓人讀了感覺快樂,並對我產生感謝之意便已足夠。」

讀到這段文字,我明白她說隨筆是小說的攻略本的說法實在很坦率。書中提及她讀了綿矢莉莎的作品《手寫信》之後大為感動,能夠這樣若無其事地待在文學界,才能放手給予讚賞吧.

吉本芭娜娜談到「人到中年,難免會胖到走樣。」回想到年輕時期,「不論做什麼都不會變胖的自己非常可怕」、「就連睡眠不足的部分靠吃來補都不會胖,真的太可怕了」、「如今因為已成了胖子而感到安心」吉本芭娜娜回到「人間日常」的模樣,覺得這樣的攻略本很適合作為中年人生的操作手冊。

2013年她剛經歷人生最不順的一年,卻還是拚命工作,拚命相信小說可以帶給讀者療癒的力量,她書寫雙親與好友辭世的種種心境描述,更貼近於真實人生的溫度,對寫作者或是對讀者而言,應該是比小說還更具療傷的意義,同時也改變了時間的流動與回憶的質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