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安魂曲



















四月初逢清明時期, 除了緬懷先人, 也讓音樂洗滌心靈.

古典音樂史上的「安魂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莫札特, 威爾第, 佛瑞的安魂曲作品, 並稱為「世界三大安魂曲」

說到「安魂曲」我們必須先從達文西的舉世聞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談起, 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耶穌, 模仿《最後的晚餐》用餐過程形成一種固定儀式, 即所謂的「聖餐禮」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訂定官方語言為拉丁文後,「彌撒」(Missa) 一詞出現在儀式過程中伴隨的經文詠唱,即是所謂的「彌撒曲」

約15世紀開始,彌撒曲逐漸形成如下五個部份的固定形式,歌詞都是天主教的拉丁文制式禱告經文:

一、垂憐經(Kyrie)

二、榮耀經(Gloria)

三、信經(Credo)

四、聖哉經(Sanctus)

五、羔羊經(Agnus Dei)

彌撒曲不斷演進變化, 衍化出許多不同變體, 其中一種在為亡故者舉行「安魂彌撒」就是喪禮中使用的彌撒曲, 歌詞Requiem是拉丁文「安息」的意思, 慢慢的安魂彌撒的歌曲就被稱為Requiem 就是我們所說的「安魂曲」

教宗庇護五世(Pope Saint Pius V , 1504∼1572)鑒於安魂彌撒經文的紛亂, 在特倫會議(Council of T rent)決定加以正式統 一, 明訂每一個段落中應該使用的經文, 這就是安魂曲基本架構, 然而經過時代不斷演進, 依使用現況與各個作曲家的偏好, 安魂曲在形式內容與風格上都產生了改變, 從一開始喪禮中的宗教儀式音樂逐漸發展成各具特色的安魂曲傑作。

佛瑞的《安魂曲》

第一首:進堂詠-垂憐曲
第二首:奉獻經
第三首:聖哉經
第四首:主耶穌
第五首:羔羊經

不同於莫札特與威爾第的安魂曲, 皆以壯闊的戲劇性音響營造死亡的國度, 肅穆的氛圍

佛瑞的《安魂曲》中沒有憤怒及審判的恐懼, 有冥想的美感與虔敬的氣氛, 對佛瑞來說, 死亡是一種解脫與救贖, 帶著永恆的希望與快樂, 而非恐懼。

佛瑞傳遞的是「安息」非「審判」因此他將一般安魂曲中最富戲劇性, 充滿恐怖氣息, 描述最後審判的〈末日經〉(Dies irae)省略, 加入了其他安魂曲中少見的〈在天堂〉(In Paradisum)和〈慈悲耶穌〉(Pie Jesu)經文樂段。

佛瑞的安魂曲顯得溫暖,恬靜, 安詳, 使它成為三大安魂曲令人感到接近天堂的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ilUPXmipM

威爾第《安魂曲》

第一首:安魂曲
第二首:末日經, 輝耀的國王, 號角響起, 受判之徒

1873年威爾第好友曼佐尼 ( Alessandro Manzoni )去世,彌篤交情讓威爾第傷心到無法前去參加喪禮, 威爾第前往巴黎為摯友寫下這部蘊含著強烈情感的作品, 並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的紀念音樂會上, 於米蘭聖馬可教堂親自指揮110人管弦樂團與120人合唱團舉行首演.

​曲子開頭優美的弦樂加上合唱一連三次輕聲地唱著「安息吧」(Requiem)喃喃送上祝福, 唱到「並以永恆的光輝照耀他們」時, 弦樂由低音域逐漸上揚, 彷彿一道柔和光芒灑落.

以歌劇作品著稱的威爾第, 筆下譜出的安魂曲也有著充滿張力及強烈氣勢的歌劇效果, 整首樂曲中不斷出現戲劇化場面與獨唱者的優美片段, 可以說是「最像歌劇的安魂曲作品」, 也被多次運用在電影配樂中.

不同於莫札特一隻伸縮號代表號角, 威爾第運用銅管, 悠悠的號角聲從遠方傳來逐漸加重音量, 和聲複雜尖銳, 壓迫和毀滅感不斷漸進、逼近, 醞釀描寫著過世的人們從墳墓中復活, 準備接受最後的審判, 龐大的管弦樂團、四處響起的角,加上合唱的大編制,極富戲劇性的浩瀚風格和強烈氣勢, 如黑色漩渦無情捲入. 

光的意象和畫面感, 亦可見於〈末日經〉(Dies irae)中, 威爾第用無比精彩, 將經文內容化作一場場動態演出, 表現末日來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yVfPcE3ks

莫札特的《D小調安魂曲》

第一首: 進堂詠:安魂曲
第二首:垂憐曲
第三首 繼敍詠:末日經, 羞慚天地 , 威嚴的君王

電影 《阿瑪迪斯》(Amadeus)片中這段劇情… 奧國宮廷樂長薩利耶里記恨莫札特的音樂天分, 利用莫札特對父親的心結, 把自己偽裝成其父幽靈,委託莫札特創作一首《安魂曲》, 莫札特在壓力下嘔心瀝血寫作而終. 

這段電影情節其實是虛構的, 雖然莫札特的確是受人委託而創作這首安魂曲,他也的確在病榻上未親自完成這首作品便離開人世, 委託創作人並非薩利耶里, 而是遭逢喪妻之痛的華爾塞克伯爵 (Franz Count von Walsegg,1763-1827)他原想藉莫札特寫作安魂曲來紀念亡妻, 沒想到促成天才早逝, 留下未完成的作品.

莫札特的妻子康斯坦彩, 最後請莫札特弟子朱斯麥亞(Franz Xaver Süssmayr)補寫完稿, 內容頗具爭議性, 但朱斯麥亞所補寫的版本, 大致根據莫札特臨終前詳細指示而作, 至今仍是多數人演出的定稿.

以平靜、祈福式的旋律撫慰亡者與家屬, 表達了親友的悼念之情, 莫札特安魂曲有歌劇化與世俗化傾向, 少了點虔誠氣氛, 優美旋律使一般大眾更容易親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lhKP0nZI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