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秋爽齋裡的佛手柑



中國人是一個特別愛聞香的民族,除了歷史悠久的焚香, 以及香花之外,明清, 擺果的風氣也特別興盛, 

可供聞香的果子大多屬於芸香科柑橘屬的橙、柑之類,古人焚香常为清净身心以致静。焚香撫琴,泠泠琴音袅袅炉烟, 琴香同道。

宋代便有直接用 "橙"充當薰帳聞果的做法,宋詞:
“紅綃帳裡橙猶在”、“曲屏深幔綠橙香”、“夢迴橙在屏風曲”之類的描寫,清代熊榮有“清香夜滿芙蓉帳,笑買新橙置枕函”之句.

大同屬柑橘屬的 "枸櫞" 即香櫞,強烈的芳香脫穎而出成為聞果的主力軍。香櫞卵球形,檸檬黃色或淡綠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香氣濃郁,可當做熏衣的材料.

宋《證類本草》稱其“香氛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人愛其香氣”.

明《長物誌》說它“香氣馥烈,吳人最尚以磁盆盛供”;清代《花鏡》也稱“惟香櫞淸芬襲人,能為案頭數月淸供”。

佛手柑直接鮮食不如橙柑,多是切片曬乾、製藥,或者製成蜜餞,如記載所提“取其瓤,拌以白糖,亦可作湯,除酒渇”,“瓤可作湯,皮可作糖片、糖丁”。香櫞的產地在閩浙嶺南四川等,在宋代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一帶所產的香櫞已成為貢品。

宋《武林舊事》羅列臨安市售中便有“香櫞絡兒”、“香櫞坐子”,所謂香櫞絡兒,大約是用絲線將香櫞編結以供居室、帳中懸掛.

在《儒林外史》可見,“枕頭邊放著薰籠,床面前一架幾十個香櫞結成一個流蘇”。總之,宋代以來,香櫞是在床帳裡常見的一種東西,中國人往往是在一種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清代還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頭中的匣子裡增添香氣的做法。

香櫞還有一種經過長期人工選育栽培出來的變種“佛手”,或者叫佛手柑、佛指柑、佛指櫞。最大的特點是長形的果實或分裂如拳,或張開如指,玲瓏可愛。果皮極厚,瓤少難食,但香氣不輸香櫞,甚至更甚。除了聞香,還兼具觀賞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櫞一起成為聞果的主要來源。

佛手柑也是慈禧太后喜歡用的聞香水果,屬於冷香,其佛手柑也是慈禧太后喜歡用的聞香水果,佛手柑屬於冷香,奇異的果形不僅可供觀賞,香氣淡雅味持久《浮生六記》有這樣的評價:「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

《紅樓夢》曾有「佛手結緣」的情節, 第四十回描寫探春居處秋爽齋,劉姥姥板兒逛大觀園,至探春居處見到其臥室的種種擺設中,包括了「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盛著數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那板兒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錘子要擊,丫鬟們忙攔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揀了一個與他說:「頑罷,吃不得的。」

第四十一回巧姐兒也被抱進園中, 大姐兒因抱著一個大柚子玩的,忽見板兒抱著一個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兒等不得,便哭了。眾人忙把柚子與了板兒,將板兒的佛手哄過來與他才罷。那板兒因頑了半日佛手,此刻又兩手抓著些果子吃,又忽見這柚子又香又圓,更覺好頑,且當球踢著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脂硯齋於「忽見板兒抱著一個佛手,便也要佛手」句後,批云:「小兒常情,遂成千里伏線。」於「又忽見這柚子又香又圓,更覺好頑,且當球踢著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段後,又批云:「柚子即今香團之屬也,應與緣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兒之戲,暗透前後通部脈絡,隱隱約約,毫無一絲漏泄,豈獨為劉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曹雪芹沒有閒筆,每一句話,每一個場景都有深意,從劉姥姥第一次來為巧姐取這個名字開始,就與這個小女孩扯下了不解深緣, 而巧姐的判詞「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是她和劉姥姥的一段人生際遇.

第六回劉姥姥初進榮國府,低聲下氣向王熙鳳求助,一個看門的僕人都能捉弄她,書里對這一回也有批註: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後有招大姐之事。作者並非泛寫,且為求親靠友下一棒喝。

脂批說佛手為迷津,柚子為緣分,這段緣就水到渠成的來, 劉姥姥生活不下去了來向賈府求助,偶然得到賈府照顧之後,他們完全是處在迷津里的。巧姐出場少,偏他們來時就出現,還
抱著一個柚子.

佛手除了它們的外形和寓意外,其氣味亦討巧。在古代佛手被當成天然的「空氣清新劑」「置几上作清供,香經旬不歇」

佛手「雖形干而香不歇」風乾之後味道會更加香濃。研究顯示佛手氣味的來源主要是果皮油脂腺中含有的揮發性物質 檸檬烯,含量明顯高於其他柑橘類水果。

到了明清,陳設佛手香櫞等聞果的風氣越來越興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勢頭。聞果香氣需要一定數量才能芬芳滿室,所以要獲得較佳效果,就要取十來個佛手或香櫞,堆放在大盤中,陳設在案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