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文學作品裡的樂章





外國文學裡有音樂" 可說不勝枚舉:

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
文字精煉爐火純青, 在他的啟發下法國文學創作逐漸邁向「現代」,描寫內心世界,書寫人類困境的「存在主義文學」,突顯現代社會緊張關係的「荒謬劇」,二戰後「新小說」等,將法國文學帶進「當代」.

普魯斯特音樂素養極高,故事情節裡描述了6場沙龍聚會, 場場皆有音樂演奏, 也有人物刻劃及精彩樂評.這部被視為「意識流」的經典名著, 開拓了小說書寫的新視野, 將「潛意識」納入書寫的世界, 普魯斯特被推崇為「建構時間金字塔的小說家」, 他在書中直接評論了許多當代音樂家,華格納,佛瑞,法朗克, 德布西, 聖桑等作品.
這部廿世紀初期的創作,背景則是十九世紀末的「美好年代」整個法國社會呈現出一種華麗的氛圍, 宛如聆聽一部史詩般的交響樂, 閱讀《追憶逝水年華》若能有一點古典音樂基礎更能入木三分, 體驗箇中滋昧.
十九世紀是小說的世紀, 雨果膾炙人口的浪漫小說《悲慘世界》《鐘樓怪人》可視為打開小說形式的潘朵拉, 雨果《鐘樓怪人》音樂劇膾炙人口, 那幾曲伴隨音樂劇而創作出的「主題曲」不脛而走, 為人哼唱.接著巴爾札克的社會批判寫實主義襲捲了全歐, 他以「人類歷史的書記官」自許, 寫就了24卷的《人間喜劇》將資產階級社會的百態寫進文學, 並且給予藝術化, 
改編成電影《日出時讓悲哀終結》
基涅亞(P. Quignard)的作品《世界的每一個早晨》以大提琴充當「第一配角」大提琴樂音渾厚雄壯, 悲泣傷感,至今仍一直盤旋在我的的腦海中.

文學作品具有極高的音樂元素,且易於改編成音樂劇或電影,如《小王子》
《小王子》這本奇特的書, 是作者聖德修伯理呼籲法國同胞, 強調「行動哲學」的愛國小說, 也是一本為情所苦的男人向嬌妻(書中那朵玫瑰)的自我告白, 如今成了廿世紀最暢銷的「童書」創下許多「金氏紀錄」中文譯本超過50種,《小王子》活像一曲「幻想曲」略帶憂鬱,卻又天馬行空的在星際漫遊, 回首童年往事, 做「逐夢」的隨想。
德布西是首位「跨界」的音樂家,他受到印象派繪畫捕捉光影的啟發, 譜出了有具象光影的樂曲, 他的音樂有畫.表達圓融自在, 讓音樂與色彩共舞, 《月光曲》仿如置身一輪皓月, 看著月光灑落, 可謂絕妙佳境.
詩人亦嘗試將詩作的音感化為畫作, 嘗試在畫作裡甚至音樂尋找詩意, 可謂詩、畫、樂的結合, 可比擬唐詩人王維的藝術境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創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及創作空間, 超現實主義旗下聚集著無數前衛又敢言敢衝的藝術家;詩人和畫家彼此激盪, 將藝的美感與想像匯合,帶領風潮影響了當代美學.

二戰後的存在主義:沙特《嘔吐》《牆》卡繆《異鄉人》西蒙波娃《女賓》像不妥協的爵士樂我行我素, 自我又自在, 音樂中帶著抹不去的傷感和憂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