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Whiplash 進擊的鼓手

沮喪~是因為你在乎 !

"Whiplash"電影譯名叫"進擊的鼓手" 中文是「揮鞭教育」

一個夢想成為頂尖鼓手的少年Andrew, 遇上了嚴格的揮鞭老師 Fletcher


要成為頂尖的演奏者, 努力是必然,  多少演奏者因此把手練壞, 背後的辛苦是不為人知的, 首席永遠只有一位

還記得娜塔利波曼主演《黑天鵝》這部電影嗎? 為了夢想不顧一切...

在藝術領域裡,追求卓越與過度偏執之間,常常只有一條模糊的線。

「進擊的鼓手」與「黑天鵝」的不同點是:

「黑天鵝」是某種瘋狂,觀眾跟著在主角的扭曲心理中繞來轉去

「進擊的鼓手」是將重點放成意志力的對決

Fletcher公開羞辱, 肢體暴力,心理戰等等,差不多是身心虐待都來,學生只有恐懼,看不到音樂學習帶來的快樂

(但他罵人還挺好笑的,像是爵士界的石內卜)

但是 Andrew越被羞辱, 就越努力, 簡直像著魔一樣.

我想知道~ Andrew除了追求不凡, 爵士樂本身到底能否給他快樂

我覺得除了音樂本身, 獲得指揮Fletcher的認同, 幾乎是毒品般, 讓Andrew不顧一切.

西方教育的價值觀一向是鼓勵多元適性發展,注重人權, 個體差異..

《 進擊的鼓手》這樣一部以羞辱、體罰、為主題的電影, 是不是一部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最佳例證呢?

以一個科班音樂老師的角度來評論, 我是不贊同這樣的音樂學習模式的 !

Andrew (鼓手)一場車禍, 滿是鮮血的, 卻依舊堅持著,不想把「首席」之位給讓出來, 多次練習到滲血, 乾脆弄個冰桶直接來冷卻傷口.. 不願花時間與女友相處, 夥伴, 家人,  只要阻礙他的都可以放棄.

這種偏執的堅持, 讓安德魯一直站在離成功的崖上..

Fletcher(指揮) :他討厭沒有自主想法的人:
明明沒走音, 卻不自知的學員被他趕走, 不知道自己節奏太快或太慢的Andrew 被他呼了巴掌.

成為頂尖高手之前, 永遠不必對我的努力道歉, 寧可練爛手也要成就一名音樂人..這是Fletcher對音樂的執著, 他視音樂為"生命", 追求音樂的靈魂與價值 !

「我永遠不會為了我的努力而道歉」

「Good和Job 這兩字害人最深」自我滿足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你只要不沮喪就代表你不在乎」

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安德魯, 也是整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

這部電影最優異的地方在於角色塑造,尤其是 Fletcher指揮這個角色.

Andrew (鼓手)被律師誘導, Fletcher於是被學校辭退, 在小酒館表演, 邀請Andrew幫忙演出, 騙他演出的曲子是他熟悉的曲目, 臨場時Fletcher露出一個「等著出糗吧!」的詭異笑容,

Andrew不甘受辱, 回嗆「等我給你指示吧」意思是~ 我先演奏,  有本事, 你帶樂團跟上來..

在震動人心的音樂表演中讓人鼓掌叫好的完美Ending, 一個很有意思的完美反擊..

最後Andrew反轉了整個樂團, 這其實是真正厲害之處, 優秀的老師才能訓練出優秀的學生!

這部電影深刻的詮釋:

堅持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必須,但卻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你對夢想能有多少的堅持, 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來練習?

在挫折與失落後, 有沒再度站起來的能力, 又是否對理想有著不變的堅持 ?


《進擊的鼓手》以流暢明快的節奏, 帶出了一個極富生命力的故事,

這是一部藝術含量相當高的電影, 沒有牽掛, 沒有猶豫, 只有對夢想的堅持.


此外還帶有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結..


《Whiplash 進擊的鼓手》簡直是爵士課的 "饑餓遊戲" 版, 課堂如戰場 頗不真實, 至少我的班上不是如此, 但卻是提供了很好的題材~ 一場充滿戲劇張力的音樂學習意志力之戰 !


還是很感謝,  整部片沒有走向傳統的懺悔愛~~ 男主角最後發現愛與朋友還是最重要, 然後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之類的... 如果是這類的結局就流俗了!!


人都有脆弱虛偽的一面, 即使是被當作神一樣膜拜而技藝也確實高超的 mentor

而到最後促使這位指揮恢復本性, 放棄醜陋的假公濟私行為, 是在於學生對音樂的單純熱愛與對權威(醜陋的自己)的不懼不屈。

這是拋開功利、追求純粹美學的勝利!!


 Don Ellis Whipla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ykgzrwIw0&feature=youtu.be&app=desktop
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