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交響人生

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一部以俄國為背景的音樂片

許多影評認為這部電影缺乏說服力,把音樂演出看得太簡單, 但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戲劇性」的電影, 眼看著這個烏合之眾的樂團就要出糗了,指揮與首席卻能十分戲劇性地讓他們起死回生 令人感動.

Anna認為 音樂是容許誇張的,不必在乎於故事的邏輯與真實性.

蘇聯時代人民受壓於教條,生命封閉沒有出路, 在金錢的誘惑中 生命荒唐空洞, 團員們雖然各各身懷絕技,但多年來迫於生計,早就變成庸碌之輩, 唯有指揮安德烈懷抱著對音樂的絕對熱情,

對安德烈來說音樂是在苦難歲月中唯一寄託,真實生命情感的唯一出口,當年抵擋共產黨的高壓,現在仍抵禦世俗的誘惑.

安德烈說: 每一個音符都有生命,音樂就是生命的大和諧,所有人在這裡,得到了生命情感的釋放,自我的實現完成.

音樂會在混亂下開始,令人無法呼吸, 隨著女小提琴家與指揮所釋放的奇特力量,整個氣氛改觀了,成為充滿情感震撼全場的演出,

音樂使所有人的生命得以交會,在音樂中和諧共鳴,彼此激盪, 彼此理解, 彼此包容, 感染了所有的團員, 點燃了大家內心中沈埋已久的理想與熱情, 那生疏的技藝回來了(被評為誇張) 一段長約二十分鐘的演出, 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35》 這段精彩演出可說是整個電影的精隨.

這部片中"音樂"代表 真正的熱情, 使得一切猥瑣欺騙的亂象得到了光輝, 導演詮釋出這樣一段難以說明的生命情感, 指揮家的生命熱力 與對理想的堅持, 對朋友的道義, 不僅感動了女提琴家與所有的團員, 這群人遭受不平與迫害,反映的是昔日的威權與制度, 如此多磨難, 音樂家們卻認為痛苦終會過去, 美會留下, 藉著音樂傳達讓更多生命真誠與感動.

在夏特雷劇院 ( Théâtre du Châtelet ) 舞台時, 從一開始荒腔走板的雜亂中, 安瑪麗的小提琴聲一出, 一瞬間化成至高無上的和諧時更顯其美 《交響人生》在羅馬影展上映後全場起立鼓掌超過三分鐘 !

《D大調小提琴演奏曲》作於1878年 

當年柴可夫斯基受梅克夫人資助, 前往瑞士日內瓦畔的克倫斯小村養病創作了此曲, 原先題贈給當時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匈牙利的李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見了總譜後卻以技術上不可能演奏而拒絕, 以致被冷落一段時間, 1881年12月才由俄羅斯小提琴家布洛斯基(Adolph Brodsky)擔任獨奏, 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與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小提琴協奏曲「3D」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作, 主題具有俄國華麗燦爛風格風格, 屬於俄羅斯民族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被認為是19世界的炫技的頂尖傑作, 技巧最困難的小提琴演奏作品之一, 在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當中,此曲堪稱技巧最為華麗艱難, 演出效果最好的一首, 也是四大協奏曲當中版本最多的一首.


中庸的快板,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快板D大調,俄羅斯民族音樂的明朗悠揚詩意,規模宏大蘊含俄羅斯民間音樂的明快悠揚律動,動人的旋律性,注入一股青春氣息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流洩出沉思的抒情感,有「小抒情曲」之稱,主旋律優美摯動人帶點淡淡感傷。

第三樂章:終曲D大調,迴旋奏鳴曲式,強烈快速的節奏彷彿人們歡慶節日般熱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LrkT2cV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