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記得你,也記得我 — 觀《忘了我記得》有感

兩日,一口氣看完,像是翻閱一本多年未敢觸碰的舊信。那封信寫給家人,寫給愛人,也寫給自己——寫給那個終將老去的我們。

這部《忘了我記得》,沒有濫情的催淚,卻讓人在靜靜觀影的當下,悄然潰堤。它像是一首長詩,緩慢但不拖沓,層層疊疊地講述著我們熟悉卻總想逃避的日常:衰老、失智、婚姻的疏離、親情的錯過。

謝盈萱與秦漢的組合,是我選擇這部劇的初衷。她一如往常,演得令人動容,那股在壓力中依然挺立的柔韌,在角色程樂樂的身上,交織成一曲無聲的悲歌。她不是悲劇的女主角,而是現實裡千千萬萬個夾在病榻與家庭間的「我們」。

而秦漢……

曾經的「庭院深深」「煙雨濛濛」,在這部戲裡成為了記憶本身的象徵。
他飾演的程光齊,不只是面對失智的老父親,而是那個「仍知道自己在遺忘」的靈魂。
那一雙時而茫然、時而清澈的眼神,令人屏息。
他記得女兒的臉、忘了今日的時間;他記得舞步、卻忘了門鎖在哪裡……
這些小小的瞬間,讓人刺痛,也讓人沉思:
什麼是我們最終還能抓住的?是記憶,還是愛?

霍建華的演出則令人意外。我曾以為他只是帥氣的偶像,但他那壓抑不語的演繹,讓我看到一個在婚姻與自我間游移、沉默而無力的男人。那份看似冷淡,實則崩裂邊緣的「不捨與錯過」,令人心碎。

劇情之中,那些關於急救的討論,是最真實也最沉重的部分。該不該救?誰來決定?
當唯一的照顧者也被壓得喘不過氣,誰又能擔起這樣的十字路口?
我想到朋友的父親最後送進安養院的無聲結局,想到我從未與母親談過「急救與否」的沉默。想起自己對孩子說過的話:「若救了只是留下痛苦,請你們放手。」那話說來堅定,但若真的來到,誰能真的無悔地選擇?

我花兩天看完這部劇,卻用了一夜哭泣與失眠來收尾。不是劇情太過煽情,而是它太過寫實——寫實到,我看見了自己晚年的身影,也看見了孩子可能要承受的負擔。


我不想成為晚年的程光齊。我不願孩子成為樂樂那樣孤獨地承擔所有的子女。
但老去,真的是我們能選擇的嗎?

我常說要陪伴父母,卻總讓「再找時間」成為藉口。我們以為有的是時間,但他們的記憶在一點一滴地流走;我們心裡的排序,也許朋友、事業、手機訊息、出國旅遊,都排在「陪父母走走」之前。

當他們漸漸忘了我們時,我們才忽然記得:他們曾那麼全心記得我們。

這不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劇,但它會留在你心裡,發酵。
它不是勸你馬上回家探望父母,而是輕輕地問你一句:你是否願意,從現在起,多一點記得他們?

謝謝導演劉若英,謝謝她用溫柔的鏡頭,拍出這部給五、六年級生的一封深情長信。
一封寫給曾經擁有、現在緊抓、未來或許會失去的——愛與記憶。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沉香與灰燼之間

 

  張愛玲的文學與她的時代

   圖:鄧文淵老師

她是一縷沉香,在舊上海的風塵中悄然燃起;留下一抹灰燼,輕輕落在冷眼人生的書頁上。張愛玲,這位穿旗袍寫小說的女子,既屬於民國的舊夢,也屬於華文文學永不褪色的傳奇。要說張愛玲是誰,不能只用簡單的作家頭銜來概括。她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最獨特的存在——不熱血、不革命,不歌頌英雄、不講偉大事業,而是用她那冷靜、細膩又帶著冷漠諷刺的筆,寫盡人生百態與情感的幽微複雜。

她出生於1920年的上海,原名張煐,一個書香與矛盾並存的家庭:父親是清末遺老的後代,母親則是受過西方教育的新女性。東西文化的激盪成為她文學氣質的養分。就讀香港大學,主修文學,戰亂中意外開啟她的創作之路。1940年代的上海是紙醉金迷的年代,也是戰火壓境的都市,她在這片矛盾中寫下了《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驚豔了整個文壇。她像一縷輕煙悄然籠罩,在文字中浮現她獨有的影子。

張愛玲筆下的世界多半圍繞著在歷史洪流邊緣掙扎的女性。她關注的是那些日常中,在婚姻裡妥協、在家族中壓抑,在命運中尋找縫隙呼吸。她的小說不批判不煽情,卻很犀利,如《金鎖記》中的從少女變成變態控制狂母親的曹七巧,是整個社會制度與家庭文化下的犧牲者;又如《傾城之戀》,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是戰亂與孤單中彼此取暖的幻影。張愛玲用最細緻的筆觸,把愛與傷、夢與幻繡進城市浮世繪。

她的文字有一種冷艷與冷漠。她不像魯迅那樣慷慨激昂,也不像沈從文那樣的小兒小女。她的字句簡短、華麗,卻帶遮尖尖的刺。她寫人性的幽暗,卻不渲染;寫社會的冷酷,卻不怒吼。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樣的句子讓人苦笑、驚嘆,卻又感同身受。她習慣用古典語感描寫現代場景,讓胭脂、燈影、旗袍、樓梯口這些意象不只是美的裝飾,更是情感的鏡像。她寫每一個細節,除了故作煽情,也揭示了真相。她寫人性最深處的幽微與糾結。她不迎合時代也不為主流發聲。只是冷靜地看,誠實地寫,筆下的故事即使過了幾十年,仍然讓人感到熟悉與刺痛。她對女性命運的描寫殘酷與真實。她讓無數讀者在小說裡,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看見了母親、祖母的身影。她的文學不是飛揚的理想,是生活的鏡子。

晚年的張愛玲隱居於美國,生活簡樸幾近孤獨。1995年她在洛杉磯一間小公寓中靜靜離世,身邊無親無友,報導出來時已過數日。這樣的離去彷彿象徵是她小說式的結尾。沒有留下遺書,卻早已把最深的告白藏在她的書冊扉頁中。她曾寫道:「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看透所以沉默。」在沉默裡,她完成了自己的命之旅,也留給後人一盞永不熄滅的文學明燈。

金剛經如是觀 --



                             





金剛經如是觀 -- 夢幻泡影中的紅塵與菩提

紅樓夢是我心中不滅的一盞燈,《金剛經》則是照見人生真相的鏡。夢若無痕,願以這些筆記,拾起一瓣瓣花魂,重構紅塵中的菩提心。

三生煙火,如何換一世迷離的纏綿,沒有歲月靜好,如何償現世安穩的夙願,不解人間四月天,也沒有康河畔的雲煙;多年來《紅樓夢》夢難醒,感概《紅樓夢》人物的痴嗔貪,無非就是公子與紅妝。。感概人事無常,風月情債女怨男痴,但這世間誰又可以擺脫人世間的悲哀。

 《紅樓夢》第一回:「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至自色悟空。

 「空」是指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並沒有固定的實體和自性,因此是空幻不實的。石頭靈性通了之後就由「空」轉換為「色」,由空幻不實的物體,變成固定的有形相的、此為石頭人賈寶玉生命的第一階段。

 石頭人有了靈性之後對宇宙萬物產生「情」。由色生情的「色」可指萬事萬物,包括動物、植物、死物,一草一木、一鳥一魚等存在於宇宙之中有形體的、固定的物體,甚至乎人類。此處的「情」,個人解讀為:眼、耳鼻舌身,五官的慾,此乃屬個體的、向外求的、物質上的。鍾情於宇宙萬物的「愛」,由個體伸展至眾體。有了靈性,有了生命後,人類的「慾」和對周邊萬物的「愛」產生了「情」。但這份情來自於三生石畔,原始的靈性。 賈寶玉就是具有這一份「情」的人,所以當石頭聽聞人世間可享榮華富貴的生活後即心切慕之,緊接着就請求一僧一道帶他離開大荒山,於是落入紫金醉迷的凡間。

 《金剛經》和《紅樓夢》雖屬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學範疇,通過《金剛經》的教義來解讀《紅樓夢》,揭示《紅樓夢》中更為深遠的思想內涵。從無常與無我、空性與幻境、破除執著,無住色生心。透過深入的哲學思考可發現其間存在著深刻的聯繫。《金剛經》強調自性無我,世間一切皆在變化中,無常是生命的本質。《紅樓夢》中的賈府從鼎盛時期的輝煌到最終的衰敗,無不體現了這一無常。賈府的繁榮與衰敗宛如浮雲轉瞬即逝,正如《金剛經》所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人生如夢,好不足喜,壞不足懼。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寫道,夢幻體現了這本書。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就是甄士隱。他的人生曾是場美夢,每天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又有嬌妻和女兒陪伴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不久後失去唯一的女兒英蓮,又加上一場大火一切成空。

 《紅樓夢》中的角色命運,如林黛玉凄婉多情最終早逝,薛寶釵藏愚守拙,避嫌遠禍,深沉內斂,在在無不揭示生命的無常和個體的無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最終都歸於虛無。 紫金迷醉的世界皆為虛幻不應執著。大觀園中的人物關係和情感糾葛如鏡花水月短暫虛幻。《金剛經》無我相,無人像,無眾生相,不該沉溺於表相繁華,應追求內心清淨智慧。

 《金剛經》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無上的菩提正果。賈寶玉對眾姐妹(還包含所有的ㄚ頭)的關愛和憐惜,特別是對林黛玉的深情厚意,不僅關心這些女孩的生活,更注重她們的心靈世界,不曾因自身地位高貴而輕忽他人,希望大觀園所有人都能得到無上菩提正果,賈府中的其他成員,如賈母和王熙鳳等,雖然表現人性善惡的多樣性,但也有其善良的一面。《金剛經》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必得先將心降伏;必須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執著,罣礙、在乎,如果不牽不掛,就叫「不住」。大觀園繁華絢麗,看它起朱樓, 看它宴賓客,看它樓塌了。。人世間所有一切終究是短暫的。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但誰易冰消? 在書中寶玉多次體會到一切皆虛幻,如夢幻泡影。。

 賈母、王夫人和賈元春皆學佛,雪芹似乎是想透過此書傳達佛經聖典《金剛經》的智慧,警示世人看透人生的本質。《金剛經》強調破除對名、利、物的執著。寶玉最終破除執著、追求心靈解脫,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對家族的衰敗也看得透徹,《金剛經》講“離一切諸相”講“般若智慧”,「無住」並不等於是無知無覺,而是不執著、無罣礙、自由自在。

 《紅樓夢》中各個角色的命運無不體現了因果。賈府的衰落與家族成員的行為密切相關,賈赦和賈珍的貪婪無度最終招來家族的敗亡。王熙鳳的精明能幹和陰險毒辣,導致了她自身和家族的悲劇命運。這種命運的安排不是偶然,是因果的體現,展示了道德和行為對人生結果的深刻影響。

 那一日,賈政外放做官後回京走的是水路,時值冬日船停泊在一個古渡口,突然遠方岸上出現一人,身披一件紅斗篷光著腳,在雪地裡對著船,倒頭就拜。賈政走出船艙問,是不是寶玉,此時寶玉面上的表情似喜似悲,一僧一道上前來攜了寶玉,說著「走了走了」,一行人很快就縹緲走遠不見了蹤影,只餘下賈政愕然不已。

 賈寶玉在雪地中三拜父親後,與最終是覺醒了,怎麼來就怎麼地去。。這一幕從視覺效果來講是非常美的,長河,古渡口,白茫茫大雪裡,穿大紅斗篷的寶玉驀然出現,拜謝過父親後,隨一僧一道走遠。

 從小受父親的耳濡目染,紅樓夢一直是我的床頭書,年齡增長經歷得越多就愈感慨名利虛幻,百年之後萬境歸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些人有的些事不過是歷史扉頁上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眾多英雄都付笑談中。如今我懷著一顆恭敬的心看待人、事、物。少一些慾望,少一些紛爭,這樣也會少許多痛苦,「知足常樂」但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此次經由蔡康正老師的金剛經指導與解讀,使我更加理解《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傳達的更深刻意義。曹雪芹寫的不只是懺悔錄更是一部佛書,兩者在描繪無常、強調空性、菩提心,破除執著。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不僅豐富了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讀《金剛經》也深化了我對生命和哲學的加深認識,因此試著以《金剛經》的教義來解讀《紅樓夢》,如此似乎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紅樓夢》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感謝。。。

 

 2024.5.20 深夜初稿

2024.5.21 修搞

2024.5.22 再搞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樂活俱樂部 觀後

 








《樂活俱樂部》 (取用網圖,感謝)

這部片果然如其名,很適合放輕鬆慢慢去看,步調很慢,故事很簡單。

為了逃避人際關係而來到南方小島的妙子,帶著一張很不精確的地圖來到一處海角天涯,這邊的人似乎沒什麼事是好急的,生活就是慢,好好品味細細體會,早上先做個謝謝早操,先謝謝宇宙再謝謝自己,滿足的過完一天。

 

妙子剛開始跟小島格格不入,受到民宿主人裕二、開剉冰店的櫻花太太,閒閒沒事幹的生物老師春菜等人之影響,漸漸融入小島的慢活步調自然簡單的過生活。大家一起吃三餐,以物易物的剉冰小屋,每天早上跳感謝體操,有著好手藝好琴藝的民宿主人裕二,只有春天才來島上開紅豆剉冰店的櫻花太太,常常有小小嫉妒心的高中生物老師春菜,加上追著妙子來的男學生,

 

妙子剛開始無法適應什麼都不做的生活,對他人的建議多半不能接受,跑去別家民宿吃了癟,回頭路漫漫,櫻花太太刻意來接時,妙子終於有了改變,吃了櫻花太太的紅豆剉冰,跳了感謝體操,從感謝體操之後就是滿足及悠閒。

 

聚在一起吃飯就純粹享用美食好好吃飯。快速融入樂活做什麼都很愉快,眾角色聚在一起的時沒有固定行程表,可能隔天醒來才突然發現某人已悄悄離去,等到明年差不多的時候大家又非常有默契的會回到這座離島,呈現一種樂活方式。

海角一隅是個事事不求精確的地方,問民宿主人島上有什麼消遣時,他說:「吹海風、看落日。」聚在民宿的人都有他們的處世態度,與世無爭,沒有太大的物質欲望,主人開民宿只是讓遊客有個落腳處,大家一起共享島上的時光,生活步調緩慢且看似沒有明顯目標,生命的意義對他們而言就是過日子而已。

 

大家端著一碗紅豆冰在沙灘吹海風看海景,如此愜意,為緊繃的現實生活尋找一方桃花源般的精神出口,是個烏托邦世界。只要用心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有這樣的片刻,有時走在巷弄裡,突來一陣花香,一陣清風,只要稍微放慢腳步,都有莫名的喜悅,有時讀了一本小說,看到某個風景,不也有都有小小的悸動嗎

 

將透過多元且豐富的社會科學視野觀察,很多時候久違的放個假輕鬆一下,行程不要刻意安排,樂活就是輕鬆過活,不造成負擔,找個海邊去吹幾天風,找個有風的下午,掛上一串風鈴,坐在門口邊上喝一杯咖啡,神遊一番暫時忘卻所有的煩惱憂愁。

 

生活中一次一件事加起來就成了生命經歷的一部分。牧師克雷格.葛洛契爾說: 你明天會敘說怎樣的故事取決於今日的決定。

看完此片,反思過往,如果用快轉方式看一下自己過去的經歷,若明年我繼續某些選擇或習慣,如:繼續暴飲暴食,繼續忽視身體的警訊,繼續懶散…最後會有什麼結局?接下來又該從哪裡開始著手?需要開始操練哪些紀律,人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困境,轉身離開比堅持容易多了。但仔細思考我要的是甚麼,我又必須在甚麼事上堅持到底,我才是真正的我,若沒有憑信心走讓「懼怕」把我封住,就不會知道錯自己此生錯過了什麼祝福。

很多事,當下選擇離開的確容易得多,但因為我的直球面對,生命因此變得不一樣。劇中主角妙子改變了自己,感受到融入的喜悅,休息就是要不管世事去参與之前不曾了解的事物也是樂趣之一,慢慢的開始習慣一切,聚在一起吃飯不需要特地找話題,默默一同享用美食時感覺就很好。

 

自私是人的天性,但當我們付出時就會發現,服務他人時施比受更有福。當我不再
癡迷自己想要的,才能發現我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

未來值得回憶的故事,希望是我帶給他人的祝福,為優先的時刻,這也決定了我明天將會述說哪種故事,期許未來的自己,能更強大,有更大更美好的故事。

 

 


 

與精神科醫生的對話

 

:他們都會好起來

 

(但好起來是什麼虛空的意思呢? 是變得幸福嗎?

 

:不是,是承認不幸。即使我可能會變得更不幸,但已經沒有關係。就算不幸再度找上門,我也有勇氣有力量去承受。

 

好起來就如此!!

 

因為經歷巨大的悲傷與不幸,在別人的目光和自己的尊嚴中拉扯, 怎樣才是好的,無論處於哪個階段都需要好好正視自己的情緒。活在當下。

 

喜歡當下雙方接住彼此情緒的狀態。

不一昧的激勵,一味的說些加油你行的混話。而是給予鑽美和支持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途徑。那是一種發自真心的祝福。肯定對方的努力.

 

累了就躺平吧。

躺平之後再一起變更好,變得更好。。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發現生命的美好

陪你走到最後的不一定是那些驚艷了時光的人,而是那些溫柔了歲月的人。即使她已經不在了。

 

2017年爸離世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不想說話也吃不下,沒多久開始爆瘦,即使出太陽的日子,依舊覺得冷冷的.

 

不知從何時起,臨睡前總習慣到巷子裡的小公園戴著耳機繞著圈圈聽古典樂,有一晚正繞圈走時,收到朋友寄來的蔣勳老師讀金剛經視頻. 我好奇點開來,當下傳來一聲敲鐘聲,洪鐘震響瞬間,一陣涼風襲來,我頓時感覺清醒許多,就在蔣勳老師低沉帶有磁性的嗓音下,那晚我繞著小公園緩緩的走著走著,生平第一次讀完完整的一部金剛經,沒有多想,當下就直覺的迴向給爸爸,祈求菩薩接引父親往生淨土,爸爸你要修佛持佛成佛永不退轉.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是發呆到亮再一臉茫然的到學校.那晚回到家已經過12,我爬上床酣睡到天亮.

 

從此之後夜晚的小公園就成了我不受干擾的一人道場,總是能在緩步繞圈讀經的當下感覺神清氣爽,放鬆心情,深深的感謝這一切.

 

有些人即使無法聯繫卻從未忘記,有些人即使近在眼前未曾惦念。聚散終有時,相信良善的人菩薩的護持。珍惜遇見,笑對別離。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憂傷



總愛在傍晚時分走入破落殘瓦廢墟,斜陽下散發的是一縷縷憂傷氣息,坍塌殘損,木柱斷折,這與深山茅店式是不同的氣息,是一種凋零後有的一絲掙扎中,透露的憂傷.

整日陷身在煙火瑣事裡,麻木而平庸,汲汲奔走於名利場中,無從憂傷起,只是某一個夜晚,薄醉中醒來,半杯茶在桌邊涼了,屋子裡空蕩盪只有閒風和半窗日光,猛然想起我親愛的小狗已不在床邊,內心忽然蕩了一下,一件青瓷落地碎了的憂傷..

像一株匍匐於淤泥裡的細草終於擠出了一片葉尖兒,葉面上顫顫地挑著一滴露水,一種憂傷式的驕傲.

人群中沒有憂傷,奢華中沒有憂傷,一個人看離離野草,看莽莽林木,群山空寂,無親愛小狗在身邊,憂傷如溪水淙淙,山川千年萬年,人生卻是須臾.

在荒僻的深山里,數人煙稀稀,才明白人不過是萬物裡的一粒塵芥,多少痴心都可以收收了,心一空心就清了,心就像這瘦瘦長長的溪水,澄澈空明,淺淺的憂傷如同時不時興起的波紋.

將心靈處於微微低溫的狀態,是將一個在生活熔爐裡燒得滾燙變形的自己置於清水里冷卻的過程。

一個人在落日的江邊,看江水浩蕩東流,看船也去了,船頂上空的雲也去了,只有自己還在,還在暮色與江聲裡,困守原地,困守塵俗。 

冬夜聽牆外淒切蟲聲如密雨,忽然感嘆時光老去,朋友問我可好,一切都好,在慢慢變老,不赴約,也不等人,我的心有花開過後的微茫與冷清,於是懂黛玉為何葬花,讀《紅樓夢》我認定黛玉是不俗的,因為她懂得憂傷.

黛玉葬花是憂傷的,在萬丈春光面前早早窺出花落水流去的蕭冷,在滿宴繁華的燈影裡靜靜坐下來獨自憂傷? 

在我的內心寶釵就是輸於黛玉,恐怕輸的就是少了一種憂傷情懷,少了憂傷裡的別樣風流。 

春光苦短,花草樹木我的親愛小狗,誰不是在拼盡心力努力生存著,惟有一顆低溫憂傷的心才明白,這種生命極致裡所飽含的苦痛,憂傷無從與人言,看月月徘徊,看花花憔悴,冬天原就是個傷感的季節,對我來說,眼前的花都是為別人開放的.

半山腰裡有一處竹木結構的簡易茶棚,山風習習,座中老人頭髮全白,坐在面前悠悠的拉著《二泉映月》,低低的音符彷彿在幽暗處徘徊的腳步,沒有力量沒有方向,只是悠長的訴說,但此處誰是知音呢? 想到此淚水蕩漾,老北北停下琴問我:姑娘,妳還行嗎?我搖搖頭:行的,小感傷而已!

是的,一個人,沒有狗,沒什麼,只是憂傷,無他!